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站内搜索:
新闻中心
友情链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头条新闻
中国科学院“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系列报告在武汉分院举行
文章来源: 武汉分院组织人事处 发表日期: 2011-10-18
打印 字体大小: 关闭

 10月10日至13日,中国科学院“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武汉教育基地“小洪山讲坛”暨武汉分院管理创新系列报告会在武汉分院举行。报告会先后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孙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郭光灿院士等三位院士专家做报告。武汉分院党组书记、副院长陈平平,副院长袁志明分别主持报告会。院属在汉各单位领导、所长助理、党委委员、职能部门负责人、课题组长、科研人员、管理骨干和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

 10月10日上午,孙杰研究员做了题为《当前美国经济走势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的报告。孙杰通过大量的数据和图表分析,从当前世界经济的二次探底风险,扭转操作、QE3和美国债务危机以及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等三个方面,剖析了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他首先回顾了战后美国、日本和中国等国家GDP的构成,分析了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对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影响,然后重点探讨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和影响。通过国际贸易条件来说明雁行模式、生产网络以及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变化,分析了中国当前出口模式以及外汇储备的困境。他指出,由于中国与美国之间存在高度的贸易互相依存性,导致发端于美国的经济危机直接冲击了中国的经济,使投资成为刺激经济政策的主要发力点。但总体而言,中国经济受到的冲击远没有欧美严重,依然保持持续增长,复苏能力较快。当前,中国应当着力改善经济结构,减少政府机构债的比重,合理控制流动性,以促进经济增长,保证充分就业,维持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10月11日下午,张柏春研究员做了题为“中苏关系与中国科技发展”的报告。在报告中他首先回顾了二战期间苏联政府根据自身利益对中共和当时国民党政府所采取的不同态度,进而分析了1949-1966年间中国与苏联的政治关系。在“友好同盟互助”的战略关系背景下,中苏两国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内部利益、价值观和规则。为了突破西方国家的封锁,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作为回报,苏方开始大规模援华,技术转移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张柏春介绍,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彻底破裂之前,苏联技术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向中国转移:一是工业援建项目;二是开展科技合作;三是为中高等科技教育提供帮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苏联的技术援华推动了现代技术向中国大规模的、系统的、高水平的转移,奠定了中国现代技术和工业化的基础,初步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现代技术和工业体系,也带动了科学研究和教育的发展,形成“以任务带学科”的发展模式,对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我们不能否认“中苏结盟”对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0月13日下午,郭光灿院士做了题为“来自量子世界的新技术”的报告。郭光灿院士以经典世界和量子世界的差异为引子,通过生动鲜活的事例和图片向师生们描述了量子世界的怪异性和神奇性。郭光灿院士指出用量子理论研发的新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现实的经典世界。介绍了量子的相干性、非定域性、纠缠性、不可克隆性等等,可以实现现有信息技术无法做到的新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与应用价值。同时,郭院士指出,目前的量子计算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难题主要集中在如何有效克服不可避免的消相干影响,同时又具有物理可扩展、可集成和可容错性。郭光灿院士指出量子信息技术可以突破现有信息技术的物理极限,为信息科学的发展提供新的原理和方法。21世纪信息科学将从“经典”时代跨越到“量子”时代,量子信息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冲击远比晶体管和激光的出现更加深刻、更加广泛。科学工作者必须要高度重视量子信息科学这个新兴领域。

 院士专家的精彩报告内涵丰富,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受到了广大职工和学生的热烈欢迎。每场报告结束后,大家就关心的问题与院士专家做了沟通交流,专家也耐心地一一作出解答。广大职工和研究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报告开阔了大家的视野,也让大家近距离领略了院士专家风采。

孙杰研究员作报告

张柏春研究员作报告

郭光灿院士作报告

会议现场

评 论
鄂ICP备5001979号 2011 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 版权所有 (最佳效果:IE6.0以上版本,1024x768)
地址:中国 湖北省 武汉市 武昌小洪山
邮编:430071 电话:027-87199191 电子邮件:whb@ms.whb.ac.cn    留言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