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站内搜索:
新闻中心
友情链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扫描
【湖北日报】梁子湖为野生鱼建“人工产房”
文章来源: 水生生物研究所 发表日期: 2018-06-01
打印 字体大小: 关闭

 

  湖北日报讯图为:中科院水生所专家查验人工鱼巢产卵情况。(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梅涛摄)

  湖北日报讯(记者王成龙、通讯员刘龙腾、丁萍)5月29日获悉,梁子湖江夏南北咀水域人工产卵场的鱼卵自然孵化率和成活率分别达到80%和60%。

  今年4月,梁子湖被选为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湖泊生态修复型增殖模式核心示范点,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联合武汉市梁子湖水产集团有限公司,通过重建梁子湖江夏南北咀水域的食物生态网系统,实现生态修复与资源养护。

  梁子湖因水生生物群落类型齐全,曾被誉为“化石型湖泊”“物种基因库”。但在很长一段时期,湖泊水草面积缩小,鱼群数量有所减少,部分水域富营养物质过剩。

  修复生态环境,重建食物生态网是治本之策,其中,培育鱼群是关键。江夏南北咀水域,历史上曾是梁子湖野生鱼类三大自然产卵场之一,但由于水草面积缩减,不少野生鱼的鱼卵无处附着,无法孵化。今年3月起,中科院水生所以棕榈丝为主要原材料,为野生鱼打造“人工产房”。

  5月29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乘船来到梁子湖白家湖区,看到一组组直径35厘米、2.5米长的圆筒状“人工产房”,插入水中。渔网状的棕榈丝上,密密麻麻地粘附着淡黄色水滴状的鱼卵,非常喜人。

  “我们共投放了3500组‘人工产房’,构建了一个200亩的鱼类人工产卵场。”端详着一粒粒鱼卵,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刘家寿欣喜地说,“人工产房”投用以来,已吸引了鲤鱼、鲫鱼、鳊鱼等多种野生鱼类前来产卵。

  截至5月初,“鱼妈妈”们已累计在“人工产房”产下约5000万粒鱼卵,近3500万尾新生“鱼宝宝”融入梁子湖怀抱。

  “‘人工产房’主要针对产黏性卵的鱼类,对于鱼卵无需附着物的鱼类,我们就人工投放。”刘家寿说,科研人员按照科学配比,向梁子湖投放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鱼类。最终,这里将形成由60种鱼类组成的大家族。“人工产房”短期内为野生鱼群提供了繁衍场所,但根本解决鱼类产卵问题,还要靠水草这个天然产房。研究人员参考历史上曾在梁子湖生长的水草品种,在湖中种植苦草、轮叶黑藻等,并在湖区投放螺类、贝类等水生物,进一步完善食物生态网系统,净化水质。

  预计5年后,这套生态系统将初步成型并进入良性循环。届时,9900亩的梁子湖江夏南北咀水域的生态环境将大幅好转。

  (刊于湖北日报2018年5月30日 第10版 网址链接:http://hbrb.cnhubei.com/html/hbrb/20180530/hbrb3251336.html

评 论
鄂ICP备5001979号 2011 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 版权所有 (最佳效果:IE6.0以上版本,1024x768)
地址:中国 湖北省 武汉市 武昌小洪山
邮编:430071 电话:027-87199191 电子邮件:whb@ms.whb.ac.cn    留言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