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站内搜索:
新闻中心
友情链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扫描
【今日中国】武汉P4实验室:引领中法卫生合作
文章来源: 今日中国 发表日期: 2018-03-16
打印 字体大小: 关闭

  2018年1月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时,中法两国元首就双边合作达成诸多协议,并发表了联合声明。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袁志明告诉记者,该证明中指出,“双方将依托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开展新发传染病尖端联合研究“, 医疗卫生是两国合作的重要领域之一。 

  袁志明曾在法国学习,从1994年第一次到法国参加国际会议,他始终参与中法医疗卫生领域合作,现在依然活跃在中法健康合作的最前沿。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袁志明认为“中法之间的合作应该站在更高层面上”,“中国应该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共同打造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 

  初出国门 

  袁志明出生于中国内陆省份湖北,毕业于湖北大学生物系,后又到法国巴斯德研究所、法国农业国际合作研究发展中心(CIRAD)深造。从一个小城镇青年到融入国际合作,他亲历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巨变。“以国际合作为例,我们走过了从一个寻求与别人合作的‘弱国’到一个成为有一定话语权的大国的过程。”袁志明对此感受深刻。 

  袁志明至今对1994年赴法国参加第二十七届国际无脊椎动物病理学大会记忆犹新。“那是我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住在法国大学的宿舍里。虽然Montpelier只是法国的一个小城市,但是那时我能够明显地感受到西方社会的发达和现代。”当时的经历给了袁志明巨大的冲击,他谈起第一次在法国戴高乐机场使用minitel,这是当时在中国根本接触不到的网络技术,“真是太先进了!” 

  令袁志明记忆深刻还有方便面和火腿肠。“当时在法国开会的那些天,因为没有钱,我们都不敢出门吃一餐饭,吃的都是自己从国内带去的方便面和火腿肠。”袁志明说,事实上这也是当时90%的中国科学家出国交流时的“标配餐”。 

  从寻求合作到对等合作 

  袁志明介绍说,中国政府战略性启动P4实验室的建设是在2003年SARS爆发后。袁志明和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一起来到法国,寻求同法国在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方面的合作,特别是与法国就P4实验室的建设进行合作。 

  根据传染病原的传染性和危害性,国际上将生物安全实验室分为P1、P2、P3和P4四个生物安全等级。P4实验室是专用于烈性传染病研究与利用的大型装置,是人类迄今为止能建造的生物安全防护等级最高的实验室。类似埃博拉等最危险病毒,只有在P4实验室里才能研究。 

  武汉P4实验室由中国科学院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中科院武汉病毒所承建,参照国际上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要求和中国相关的建设标准,在引进法国里昂P4实验室技术和装备基础上,中法双方合作完成了实验室的设计,是中法两国在医学科技领域最重要的合作项目。“在P4的合作过程中,法国给我们设置了很多的要求。”袁志明说,“法国掌握P4实验室的核心技术,他们更希望通过援建中国的实验室,得到其他方面的利益和回报。”袁志明认为,由于中国在合作中仍处于被动状态,这种问题几乎难以避免。 

  但从2003年到2017年,中国在科技领域迎来了急速发展时期,中国的论文发表数量、专利申请数量都开始跻身世界前列,天眼、墨子、神舟、天宫、“复兴号”、国产大飞机等一系列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在这期间的2015年1月31日,经过十余年努力,武汉P4实验室建成,这是亚洲首个P4实验室,标志着中国正式拥有了研究和利用烈性病原体的硬件条件。就在马克龙访华的2018年1月份,武汉P4实验室正式投入运行。 

  “2017年,时任法国总理贝尔纳·卡泽纳夫访华的时候,参观了武汉P4实验室,并主动提出,未来5年,法方将每年投入100万欧元用于支持中法科学家利用P4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我认为,这意味着现在的中法合作已经成为了一种对等的合作。”袁志明说。在回忆起20多年前去法国寻求合作时的场景时,袁志明说:“时隔多年,当我再次来到法国,我感觉到法国还是原来的法国,灰色的房子、阴沉的天空都和原来一样。然而中国,在这期间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城市的面貌、人民的生活以及中国在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能力提升等方面都有了很多突破。这种对比特别强烈。” 

  加强卫生领域国际合作 

  “中法双方的高层领导多次强调,传染病领域的合作是一种战略合作。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合作建设P4实验室的阶段。下一个阶段,这个实验室要在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领域发挥作用,不仅仅是为中法两国,更要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做出贡献。”袁志明说,这也是中法双方在该领域合作的一个共同出发点。“武汉P4实验室是中法合作的平台,也是一个国际合作的平台。透明、公开是P4实验室安全有效运行的基石。” 

  “从SARS、埃博拉等传染病爆发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传染病影响的并不局限于当地国家,而是会影响全球公共卫生安全。”袁志明说,“传染病的防控是无国界的,传染病的宿主、媒介会把病原从一个地方带到另外的地方。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人员的流动性越来越强,在国际合作中,特别是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应该把生物安全的协调、沟通和合作机制纳入进去。”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在今年的两会提案中,袁志明就打造健康“一带一路”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将中国多年来建设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成功经验分享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帮助沿线国家健全生物安全领域的政策法规;二是积极参与沿线国家生物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深入了解沿线发展中国家的高等级生物实验室建设需求与合作意愿,建设一批新的联合生物安全实验室;三是建立完备的人员培训体系,设立“一带一路”中国政府奖学金,为沿线各国培养生物安全行业领军人才,鼓励学术机构、医学院校及民间组织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四是深入开展国际合作,利用好武汉P4实验室等平台,在相关国家建立国家级科技合作研究中心,共同开展重要病原的研究,关注疫苗与药物研发。他希望,通过在健康卫生领域的国际合作,能够与相关国家一起打造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 

评 论
鄂ICP备5001979号 2011 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 版权所有 (最佳效果:IE6.0以上版本,1024x768)
地址:中国 湖北省 武汉市 武昌小洪山
邮编:430071 电话:027-87199191 电子邮件:whb@ms.whb.ac.cn    留言反馈